能否定心专注某件事是重要原因
有一次,
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。
宣讲前,我问他:
“你打算讲什么内容?”
他说:“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。”
我说:“这算什么经验?”
他说:
“您观察一下,
在您的课堂上,
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,
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......
最后,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一定是个位数,
这样的同学,
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。”
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,
此后的几年中,
我有意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,
再带一个借读班。
上课时,
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:
实验班学生上课,大部分人都很专注。
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,
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、看书、动手做;
有的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,
争论碰撞中得到启悟,
不管怎样,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。
另外一个班,
上课的前五分钟是认真的,安静的,
五分钟后就状况百出了,
有的聊天,有的玩游戏,有的走神,还有的打瞌睡。
经教师反复提醒,
大部分学生能再收起注意力听讲5分钟,
5分钟后就又开始出现状况了。
我还发现,
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情况似乎是个顽疾,
无论教师怎样管教,
很大一部分同学就是改不了。
长期观察后我发现,
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,
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,
成绩优秀的学生,
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。
我与学生家长沟通,
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。
成绩优异者在家里做事都目标明确,
有条不紊,
都有固定的时间完成作业,
而且在做作业时往往能一坐几个小时不受外界干扰,
直至完成。
而学习困难的学生,
则无论是家长盯、请家教,
也不能让他们认真地、安静地做事情。
所以,
做任何事情,
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,
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。
家长是培养孩子习惯的第一责任人
探讨上述现象的成因,
我发现,
专注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,
如教师的多次激励,
自我亮点受到肯定后逐渐固化为一种优良的习惯;再如家长的最初严管,
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;还有从小爱读书迁移为专注学习等等。
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。
不能专注学习者要么小时候有多动倾向,
要么受到过某位教师的负面评价,
甚至是一次自尊心严重受伤的批评。
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,
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,
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,
家长、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。
孩子好比小树,
什么时候浇水、施肥、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,
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。
年轻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,
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,
身教重于言教,
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、言而无信,
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。
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,
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,
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,
有的适合激励、有的适合严格要求,
不管什么方式,
都要长期坚持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。
教育最重要不是教知识,而是培养习惯
江苏泰州的洋思中学,
有一个“三清”学习法,
即学习任务要堂堂清、天天清、周周清。
这是一个群体性专注习惯培养的成功案例,
由于进入洋思的同学都能专注于学习,
顽劣者在环境影响下迅速转变,
学习成绩上升,行为习惯也大大改变,所以蔡林森校长敢于叫板:没有教不好的学生。
据说有一个洋思毕业的同学,
上了泰州中学(省重点),
生病后住院两个月,
回校后功课没有落下,
老师惊问其故,
答曰:我是洋思的学生!
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道理:
一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知识,
而是培养习惯;
二是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,
形成一种氛围,
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,
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,
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,
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。
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
研究表明,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,
儿童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,
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中提出,
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,
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“分心”的机会。
生活中有6%-7%的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。
这种情况在儿童,
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,
所以,
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。
古语云,
动若脱兔,静若处子,
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,
静下来安心,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
人最可贵就是思想,
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,
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,
没有专注,一事无成,
有了专注,想象和创造就会与你结伴。